协会动态
通知公告
媒体报道
图片集锦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协会新闻 > 媒体报道媒体报道
这个全国第一,广东连拿四年,凭什么?
2020-12-04   来源:汕头高企   作者:汕头高企

11月14日,一份全国各地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榜单——《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根据《报告》,2020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得分为62.14,排名全国第1位。这也是自2017年以来,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4年领跑全国。

  在科技部支持下,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中心研究编写的这一《报告》,已连续发布21年,是国内权威的区域发展评价报告。


  


  细品《报告》,不难看出近年来广东科技创新工作发展脉络、思路与布局。连续4年领跑的密码是什么?持续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广东还有哪些努力方向?阅政观为您一一解读。

  企业如何挑起创新“大梁”?

  评价一个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做到科学、权威?《报告》建立了四级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主要评价方法,其中一级指标5个(“企业创新”“创新绩效”“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创新环境”)、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40个、四级指标138个,反映着企业创新、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格局等方方面面。


  


  在5个一级评价指标中,广东“企业创新”“创新绩效”两项*,“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创新环境”三项排名第二。

  说到广东科创,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一个又一个实力强劲的科创企业。的确,“企业创新”是广东区域创新的优势项目:

  2020年,广东企业创新得分80.27,连续4年蝉联全国*,领先第2名从19.2分扩大到21.74分。

  从二级指标看,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设计能力、技术提升能力、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居全国第1位,均与2019年持平,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

  阅政观日前刚刚实地探访了正在深圳举行的第22届高交会,充分感受到了广东科技企业强大创新动能。走进展馆,奥比中光、云天励飞、大疆创新等粤企现场展示的炫酷科技,无人驾驶、5G通信、智慧家庭等各项新概念从成果转为现实,迷住了不少参观者。


  

  第22届高交会上,深圳福田展台深圳鲲云公司自主研发的星空加速卡。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在业内看来,广东企业已挑起创新大梁。这背后,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积累与沉淀,是广东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是企业持续加大的研发投入,是一批又一批“高精尖”“独角兽”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拔节生长。


  

  第22届高交会上,广东企业云天励飞展出的AI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报告》引用一组数据,显示广东企业对研发投入的重视:

  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增长14.7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技术改造经费支出95.4万元,排位提升12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增长26.16%。

  对于广东企业创新能力,《报告》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印象深刻。

  “广东的企业家很活跃、很务实,他们不满足现状,不断追赶技术的变化和变革,企业家精神值得称赞!”11月12日,柳卸林在广东汕头参加“中国创新50人论坛”,在接受阅政观专访时如是说道。

  

  11月1日晚,深圳第四个人才日“南山之夜”精彩上演,致敬人才,推崇创新。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高投入的科技研发如何高效“输出”?

  科技创新离不开高投入,更需要久久为功。如何衡量创新投入究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是否真正推动了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引入了“创新绩效”的概念。

  何为创新绩效?简而言之,就是实施采用新技术后企业价值的增加。

  根据《报告》,2020年广东的创新绩效得分66.99,稳居全国第1位,比第2位高7.54。从二级指标看,产业结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业居全国第1位,宏观经济综合指标位居全国第2位,均与2019年持平。


  


  这说明,数以千万计的广东市场主体,技术研发投入收到市场的正面反馈。

  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广东宏观经济体量较大,创新发展的开放程度较高,外贸经济发达,且市场活力较强,具备比较宽松的营商环境和日益完善的产业结构,这些都为“创新绩效”的领跑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云上广交会”期间,直播进工厂进车间,为采购商提供更多了解产品的视角。南方日报记者 石磊 摄


  与此同时,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广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互换更多的原始创新成果,补齐源头创新短板。

  《报告》显示,在反映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的创造能力的“知识创造”指标方面,近年来,广东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成效正逐步呈现。

  2020年,广东知识创造得分49.11,位居全国第2位,比2019年上升1位,与*名北京的差距继续缩小。


  


  更多原创性的科学知识、技术成果正在南粤大地不断涌现,这与政府研发投入快速增长、专利产出实力较强密切相关。

  阅政观曾走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散裂中子源、季华实验室、广东省科学院、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等全省各大研发机构、大科学装置实地探访,科研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科研人员探索科技的强大热情都让人印象深刻。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科研团队研发的外骨骼机器人。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经过接续努力,广东全省的知识创造体系已具雏形:2017年启动省实验室建设,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加大,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大科学装置建设等原始创新重大重点任务加快推进。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首批广东省实验室之一。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同时,随着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技术市场不断发展,企业获取技术能力突出,利用外资能力也有显著提升。在“知识获取”评价维度上,广东较2019年上升1位,位居全国第2位,与第1位的得分差距缩小。

  未来,随着科技创新的开放合作不断加强,特别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进,积极参与构建全球创新网络的广东,知识获取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广东省这些年加大对高校、新型院所建设的支持,力度是空前的。我想广东未来这种上升势头会保持下去。”广东基础研究补短板的努力,也得到柳卸林的认可。

  区域创新的短板如何补齐?

  综合分析《报告》,从总体上看,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的领先优势不断扩大,主要指标呈现出持续上扬的态势。

  不论是积极推进省实验室、高水平研究院、高水平大学、大科学装置等重点项目建设,还是组织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一系列部署背后,广东科技工作的主线十分清晰:致力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不过,我们也应当清醒看到,在个别领域广东仍存在薄弱环节,制约着区域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例如,在《报告》5个一级指标中,广东“创新环境”指标尽管较去年得分有所上升,但增幅不及北京,排名也从2017—2019年的第1位降至第2位。


  


  在创新环境的5个二级指标中,广东与北京各有领先,其中市场环境与金融环境两个综合指标得分,北京领先广东,成为北京创新环境赶超广东的重要因素。

  广州市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总部。南方日报记者 刘力勤 摄

  广州市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总部。


  唯有找准差距,方能补齐短板。紧紧围绕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广东科技界自当扬鞭奋蹄——

  扬优势,就是要继续保持企业创新和创新绩效的领先势头,在更多的创新子项打造长板;

  补短板,就是要紧紧抓住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等方面的短板指标,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强弱项,就是要找准创新弱项,提升创新创业质量、优化科技金融环境,精准发力。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部署催人奋进,对于广东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来说,做好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广东区域创新未来可期。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