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通知公告
媒体报道
图片集锦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协会新闻 > 媒体报道媒体报道
参赛选手再创新高 科普品牌越擦越亮
2020-12-04   来源:汕头高企   作者:汕头高企

10名选手获得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被授予“全国十佳科普使者”称号。

来自广东科学中心的谢秋泓在比赛中讲解“胖五”。

  11月13日,以“科技抗疫 创新驱动”为主题的知名科普品牌活动——2020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在广东科学中心圆满落幕。来自国家部委、军队、地方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73个代表队234名科普达人齐聚羊城,讲述科技知识,解释科学现象,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妙趣横生、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科普盛宴。

  自2014年在广州发起以来,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已成功举办7届,是目前国内范围*广、水平*、代表性*强、*权威性的科普讲解竞赛,也是全国科技活动周重大示范活动。今年的大赛经过连续两天激烈角逐,*军队代表队的韩康和郭千姣、陕西代表队的徐伟航、上海代表队的王亚雯等10名选手脱颖而出,赢得大赛一等奖,被授予“全国十佳科普使者”称号。

  “魔肺”是什么?

  一线医务人员讲述科技抗疫

  “2月2日凌晨两点,集合的号声响起,我们出发了。36个小时后,火神山医院成为了我们的‘新战场’。”来自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的副主任医师韩康是一名支援武汉的医生,他以“向死神要生命——魔肺”为题,回顾了在武汉参加救治的经历,向观众科普了人工膜肺这一重症患者救治“神器”的原理与作用。

  来自广东科学中心的符永浩同样将选题瞄准科技抗疫,在以“‘数’说纷纭”为主题的讲解中,他揭秘了大数据如何用于精准防控:定位密切接触者、建立病毒传播模型……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助力下,疫情防控变得更加高效。

  紧扣时代主题,是此次大赛的突出特点。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医务人员一样,义无反顾、争分夺秒投入科研攻关,为战胜疫情提供了“硬核”支撑。

  在总决赛中,多名选手关注科技在抗击疫情中的重要作用:来自湖北省公众气象服务中心的敖仕锦生动讲解了抗疫一线的“隐形堡垒”——负压病房;来自安徽省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副主任医师周晓宇则介绍了她在参与救治中发明的头罩,并以此科普了新冠病毒的传播特点。

  在总决赛评审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看来,结合抗击疫情的大主题,选手们生动的讲解帮助公众加深了对疫情的认识,“尤其是不少人是一线的医生、护士,他们既有奉献精神,又有科学意识,非常了不起!”

  珠峰怎么测?

  让前沿科技变得通俗易懂

  珠穆朗玛峰(下称“珠峰”)测量的原理是什么?什么是干细胞再生器官、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火星探测背后都有哪些技术应用?除科技抗疫外,前沿科技讲解展示也是本次大赛的一大看点,5G、AI、区块链、无人驾驶、北斗卫星、潜艇通信、量子力学……各种科学新词和高新技术在选手们的生动讲解下,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来自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队的徐伟航*次参加大赛。今年5月,他作为队员之一参与了珠峰的测量。珠峰测高的原理是什么?都用到哪些仪器设备?徐伟航娓娓道来:“测量队员使用国产仪器在珠峰脚下设置6个交汇点,确保6个交汇点能够观测到同一点,再借助仪器显示出角度和距离。”“这一次我们接收的是以中国北斗卫星为主的数据,经过计算得出的数据和之前两个阶段进行平均,*得出珠峰的准确高度。”徐伟航说,国产仪器扮演的重要角色,彰显了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前有珠峰测高,后有“胖五”飞天。来自广东科学中心的谢秋泓以“心宽体‘胖’ 百折不挠”为题,带领大家认识了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我身高57米,腰围直径足足5米,起飞体重达到870吨。”“我的胖可不是虚胖,而是强壮。”谢秋泓以*人称讲述,用详实的数据和幽默的语言将“胖五”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除此之外,大赛半决赛阶段还设置了拓扑、共振、手性、天问一号、新基建等20个随机命题讲解主题,在考核选手的知识面和随机讲解能力的同时,也生动地展示了我国前沿科研重大成果和进展,赛场成为对公众科普的新平台。

  参赛人数创新高

  近四成选手为硕士以上学历

  科普讲解集科学知识、语言艺术和表达技巧为一体,是深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流行的一种新型科学传播形式。据统计,今年大赛近40%的选手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不仅有科普场馆专业讲解员、广播电台电视台主持人,还有教授、研究员、医生和科普爱好者等。他们来自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卫生健康、公安消防、生态环境、气象、银行、海关、体育等不同行业和领域,怀着对科普同样的热爱,登上大赛舞台,身体力行传播科学,尽展科学魅力。

  “我注意到,入围决赛的30名选手中许多人并非专业科技场馆的科普讲解员,而是本身就是来自各专业、各领域的科研人员。他们既从事研究,又能做好讲解。”刘嘉麒对这种现象感到十分欣喜。他说,做科学的人一定也要努力去做科普,从自身经验出发,让更多公众对科学感兴趣,提高全民科技素养。

  事实上,234名选手能够站上决赛舞台并不容易,可谓“过五关斩六将”。据主办方介绍,参加决赛的选手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7个中央、国务院部门和军队代表队的预赛佼佼者,他们经过自主命题讲解、随机命题讲解、《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科技常识测试、评委问答4个环节,不仅要比拼个人擅长的科学内容,还要接受临场随机应变能力的考验。

  大赛呈现的不仅是一场全民共享的科普盛宴,也是一场智慧与口才的角逐。较预赛及半决赛,总决赛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在短短4分钟内把一个科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考验的是选手的科学文化素质。为了把科技讲得生动、有趣和好玩,选手们巧用实验、表演、脱口秀等各种形式,辅之以动画视频、音乐和PPT等多媒体手段,生动诠释深奥的科学技术,让公众领略科技创新的精彩和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

  叩开科学之门

  科普大赛源自广东走向全国

  许多人并不知道,广州是全国科普讲解大赛的发源地。在科技部及广东省、广州市各级各部门支持下,2014年起大赛在广东科学中心创办并逐步推向全国,至今已成功举办7届。科技部相关负责人点赞全国科普讲解大赛的设立,指出该大赛是科学传播方式的有益创新,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普人才,提升了全社会对科普工作的关注度,推动了我国科普事业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创新创业的一片热土,科普讲解大赛在广东发起顺理成章,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以及公众对科普的强烈需求,则成为大赛越办越好的重要基础。“好的科普能够帮助公众叩开科学之门,拉近公众与科学的距离,让科技创新成果真正惠及公众。”

  据不完全统计,7年来,全国各地举办大小规模科普讲解赛事1578场次,各级赛事累计参赛选手超过11.5万人次,上海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等国内*科普场馆的讲解员和各行各业的科普工作者、爱好者同台竞技。历年大赛通过线上线下参与的受众超过4850万人次,社会覆盖面越来越广,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强,公众参与科普传播的热情越来越高。

  今年,大赛还充分运用社交平台和大型门户客户端,打造全民共享科普互动平台。大赛在“南方+”客户端等多个网络平台公开直播,公众在线上即可尽享这场科普盛宴。据大赛官方统计,活动当天,直播在线观看人数累计超过343万,大赛网站访问量超过1320万,*人气奖网上投票人次超过581万。

  为发动更多社会公众参与科普,今年大赛承办方还在网络上发起“1分钟科普挑战赛”,邀请科普“大V”作为宣传大使,带动一大批“科迷”粉丝围观大赛,在网络平台掀起了一场共享科普盛宴的热潮。


分享到: 更多